标题图1
古代丝绸之路之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
2017-06-23 09:48 武夷微发布

  6月10日,中国迎来了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目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24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87万项,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我国迄今已有50处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与自然遗产有4处,分别是黄山、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文化遗产-朱子理学(后孔子主义),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都诞生在武夷山。明朝开始,武夷山的朱子理学和武夷茶沿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各国。

1、武夷山古代以下梅村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亚欧经贸和文化走廊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是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历史最悠久、村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绵延千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下梅村的村口,有一座大石碑伫立,上面刻着“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几个大字,旁边还有清代晋商在武夷山下梅贩茶到恰克图、东南亚各国的路线图,可以想象出当年万里茶道的恢弘。清代下梅茶市,就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200多年前,以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的“万里茶道”,是与汉唐“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齐名的武夷山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亚欧经贸和文化走廊。这条茶道,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市,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近一万三千公里,成为中蒙俄三国之间走向世界的经贸和文化走廊。

  下梅村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武夷岩茶,一到春天,每家每户都忙着采茶、制茶,空气中处处散漫着茶的清香。朱熹在此游赏时曾经写下“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的诗句。据记载,每年茶期晋商常氏雇佣当地工匠交付达千人转运茶叶,经信江、鄱阳湖入长江,至汉江沿汉水转运至襄樊,转唐河,北上河南赊店(今河南社旗县);再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于鲁村换蓄力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归化,换骆驼至库伦,抵达恰克图,号称“万里茶道”。

2、武夷山古代以星村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欧亚非经贸和文化走廊

  星村,一个古镇。星村的茶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星村的这片土地,孕育了“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也孕育了“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贵族”的金骏眉。

  早在宋朝,星村茶业就已兴盛。公元1302年--1357年,星村所产贡茶达全国的四分之一。特别是进入清代,星村茶农普遍采用炒青法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条形散茶和团饼茶并行,促进了武夷茶进入寻常百姓家。清朝,星村茶铺林立,商贾云集。也就是在那时期,一条从星村过风水关,经江西至蒙古边境,辗转到恰克图城的国际茶叶商路由此形成,史称茶叶之路,即现在的万里茶道。有文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每日进出星村运转茶叶的竹筏数百条。

  作为万里茶道的茶市重镇,商业极为活跃。来自各地的商人很多,因此会馆建筑也多。明清时,星村原有四座会馆,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四座会馆只剩其一:天上宫。

  天上宫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八年竣工,历时十年。坐落于九曲溪畔的星村镇黄花岭。天上宫为闽西客家人集资所建,因大都来自闽西的汀州,故天上宫又叫“汀州会馆”。因为星村自古是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茶市,汀州人长期在此从事岩茶买卖,通过九曲溪、建溪、闽江出海,再过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将武夷岩茶沿着欧亚非经贸和文化走廊传到世界各地。而为了保证行船安全,汀州人信奉海上女神妈祖。所以当年汀州人建这所会馆时,就在“汀州会馆”大殿建妈祖殿,供奉妈祖神像。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在绵亘万里,延续几百年的武夷山古代丝绸之路上,武夷山将武夷岩茶传到西方。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诞生在武夷山的朱子理学,在中国元明清,被当时朝庭确定为封建君主的主导理论,通过武夷山亚欧经贸和文化走廊,在东南亚得到传承。朱子理学通过武夷山古代欧亚非经贸和文化走廊,在欧亚非得到传播,朱子理学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

  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构建的政策沟通,设施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正在有效实施。比如,探讨“武夷山万里茶道”融入“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古代经贸和文化之路,共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让武夷山古代丝绸之路的万里茶道活起来,复兴起来,打造21世纪新武夷文化、新武夷经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文化和贸易之路,共同造福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