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1
“丝路行者”饶宗颐教授书画作品展昨开展 将持续至3月31日
2018-02-02 08:44 厦门网

  观众正在认真观展。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吴晓菁通讯员夏思萱图/本报记者王协云)他年逾百岁,与钱钟书、季羡林两位先生并称“南饶北钱”“南饶北季”,被赞誉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他,就是饶宗颐。昨日,“丝路行者”饶宗颐教授书画作品展在华侨博物院正式开展。由国内外多位资深藏家所贡献的100幅饶宗颐书画作品集中亮相,堪称书画界的一次饕餮盛宴。

  据悉,本次书画作品展由市委统战部指导,思明区委宣传部和华侨博物院联合主办,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次书画作品展为何以“丝路行者”为主题?

  华侨博物院院长曾莹解释道,饶宗颐教授与丝路文化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便开始探索敦煌这个文化宝库,为弘扬敦煌学和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最早探究和考证了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研究中国海上交通史、进出口贸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诸多领域的翘楚。

  曾莹说,此次以“丝路行者”作为书画作品展主题,是对饶宗颐教授在丝路文化研究的全面总结和探究,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次近距离观赏、研究、学习饶宗颐作品的机会。

  思明区委宣传部表示,此次作品展搭建起充分展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和窗口,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基层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百幅书画作品 尽显大师风范

  漫步展厅,一种沁人心脾的气息扑面而来。“竹月漫当局,松风时在弦”“虚泛经千载,峥嵘非一朝”……饶宗颐的书法植根于文字,行草书融入明末诸家豪纵的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作品中,还能品味饶宗颐教授“随心所欲”的创作风格。比如,在“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这幅作品中,14个字里就集合了篆书、隶书、行书等多种不同字体,大师不拘一格的风范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德寿无量》《寒林钟馗》《睡钟馗》《达摩面壁》《红衣菩萨》……美术作品展区里,有写实有写意,有的大气磅礴,有的飘逸洒脱。

  值得一提的是,饶宗颐喜爱荷花,学者将其独具魅力的莲花作品称之为“饶荷”。“饶荷”以自然的荷花姿影为形,以古人的墨笔荷花为韵,以心中的清涟高洁为神,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就有多幅描绘荷花的大作。

  【链接】

  厦大港大将携手举办

  饶宗颐学术交流会

  此次书画作品展展出的百件作品,由广东恒青美术馆、民安艺术馆、汕上美术馆提供。

  策展人李忠透露,为了促成此次展览,他跑了八趟汕头,终于打动了藏家,并征集到240幅作品,最终展出百件作品。李忠说,预计春节后,厦门大学将和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携手举办饶宗颐教授学术交流会。

  【名片】

  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他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册,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

  【观点】

  体现出艺术和生命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雷子人:饶宗颐教授的画里有如此多的传统元素,作品涉猎人物、山水、花鸟,作品空间的布局打破了传统的高远、深远、平远,强调黑白、疏密、软硬的对比,这更多源于他对文化的理解。在饶宗颐教授的书法作品里,我能够感受到一种身体语言,感受到他在用心雕琢每一个字,很纯净、从容,感受到生机、生动,这也体现出艺术和生命的关系。

  把学术和艺术完美结合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菁:饶宗颐教授在众多学科做出的学术贡献,让人高山仰止,展示了传统学者独特的魅力。饶宗颐教授融会贯通、博学古今,把学术和艺术完美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修行展示出来,值得我们学习。饶宗颐教授和厦门大学还有渊源,在芙蓉湖畔与主楼相对的一块巨石上,书写着“美尽东南”,这是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时饶宗颐教授题写的,他还是厦门大学的荣誉教授,今天看到这样的作品展更多了一分亲近和感情。

  寥寥几笔却意味无穷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盛龙:饶宗颐教授的作品是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是重精神性的表达,注重文学、人生修养,技巧只要能够达意就行,这也是中国画的真正核心内容,这类画是用“品”的,而不是用“看”的,寥寥几笔却意味无穷。饶先生的字也是一样,非常有味道,体现中国艺术“大道”,而不是一点一划的技巧摆弄,是把修养注入笔墨线条,更有内涵,让人百读不厌、百品不厌。饶先生的作品给我们深深的启示,现在是中国艺术要正本清源的时候了,真正要回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弘扬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他为我们树立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