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的后杆柄村,一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华侨民居”杨家大楼矗立着,其宏大的规模,数量近百的房间,被乡人称为“九十九间古大厝”。
外墙高雅,西方的罗马柱、欧式回廊、天使图案,还有偌大的窗户采用了透明花玻璃镶嵌,雕花镂空的华丽螺旋式楼梯,无一不展现着主人的见多识广,杨家人将自己所看见的美丽世界带回了家乡。
据说,这是由旅菲侨胞杨邦梭建造的,是泉州规模最大的华侨民居之一,也是民国时期闽南华侨建筑的典范。二十世纪,闽南人往菲律宾吕宋岛谋生成为大潮,杨邦梭和十来个叔伯兄弟也到了菲律宾,靠着勤劳、智慧、团结的品质,从码头装卸工做起,一直到经营烟草业、卷烟业的杨梭公司,成为菲律宾闻名的富商。
杨家大楼
为了家眷回国能有个居所,也为光宗耀祖,杨邦梭在近花甲之年回到老家,着手规划建设祖宅。原来六房盖六幢楼改为六房盖一幢,六也亭就这么来了。
整座大楼规模宏大,算上曾经遍布在六也亭周边十来座古大厝,总房间数有170多间,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前后两部分建筑风格虽迥然不同,却搭配和谐自然,于1929年动工,1933年竣工。被誉为当年泉州规模最大的华侨民居之一。
杨家大楼由四栋传统民居、四栋洋楼构成。左边是始建于清代的杨家祖厝,至今仍保留“五间张”、“两进”、“双护龙”式的闽南传统古建筑特色。
南侧共有四座大厝,都是“五开间”的规格。北侧的古厝则是连着的,长约50米,横列着数十个小房间。
穿过大石埕,便是“六也亭”部分,此楼为旅菲华侨杨邦梭所建。于1929年动工,1933年竣工。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一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中西合璧建筑。
墙上和楼顶立面的装饰精美,浮雕造型华丽,气宇不凡。大楼通透,功能多变,方寸之间惬意尽显,处处彰示杨家事业的兴盛和杨家人的阔绰尊贵。
不论在石柱上、石门边还是窗栏边,精美的石雕花纹随处可见。顶楼的石亭,犹如皇冠,给六也亭增添了几分高雅的气质。“六也亭”的楹联,很多是教育子孙的古训,和激发子孙勤奋好学的励志之语。这些楹联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词藻华美,诗情画意般的句子寄寓着深远的意境,文字书写是方正端严的欧虞体楷书,那凝重深厚的书法,令人留连忘返。
六也亭不但见证杨氏家族的繁荣,也见证了日军侵华罪行。抗战时期,日寇登陆永宁,制造骇人听闻的永宁“7·16”惨案。当年日军战机四处轰炸,六也亭也未能幸免,护厝、钟楼均中弹。
走进楼中,仿佛进入迷宫。到处是长长的走廊与过道栏杆、多不胜数的房间,令人眼花缭乱……
仔细观察之后,你才会发觉,这是一个以天井为中心的四栋楼房的统一联合体,前门楼与后厅楼各三层,两侧边楼只有两层,都相互对称。
主楼东侧,还有一座副楼,建筑风格与主楼相似,只是规格略小些,三个大门均朝西,虽是单一的楼房,但长度却有普通民房的三倍。
大院还有守更楼、钟楼,从前,夜里都得雇枪手配合青壮男丁、长工守夜。钟楼上,本有两口钟,一口已赠送村里学校。另一口则负责鸣报开饭时间。
当时六也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单杨家人口就两百多,另有丫鬟老妈子一两百人,真可谓“钟鸣鼎食之家”。
▲西式花玻璃
▲“迎素月”天使图案
杨家大楼见证了福建民众移民台湾、东南亚等地的迁播史。清代乾隆年间,杨家十一世杨士宝、杨士用兄弟移居台湾,另立支派;民国初,杨家大楼创建人杨邦梭跟随叔伯兄弟往菲律宾经商,现杨家子孙在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繁衍生息,人数众多,均把杨家大楼视为家乡的象征。
目前,杨家大楼的后人留在家乡还有近百人,其余都在港澳及海外,计有上千人。族人越走越散,却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甚至将这里当成拍摄婚纱圣地。
聚散离合,几世沧桑,人生总难免。只要有人还会来,对于一座建筑来说,却是幸运得多。
▲后杆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