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特点
传承与创新兼备,开出中国传统戏曲前所未有的演出题材──金光木偶戏;代表剧团:明兴阁掌中剧团、金门傀儡戏剧团等。
“师心而不蹈迹。”这一宋人论画的金句用在台湾布袋木偶戏风格上也恰如其分,毕竟艺术总是相通的。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布袋木偶戏,是广泛流传于漳州、泉州等闽南及潮汕一带的民间艺术。17世纪,它随着福建人迁徙的足迹一起渡海辗转来到台湾,构成了两岸民众共同的生活与文化记忆,凝结着浓郁的乡愁与家国情怀。
△台湾布袋戏师古出新
布袋戏在台落地生根后,文化精神的“脐带”始终与故乡紧紧相连。它在一脉相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创新开创了自己的辉煌时代——在汲取传统布袋戏艺术“营养”的基础上,不仅编创新剧目,创新表演形式,而且还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这一古老的戏剧艺术搬上了影视荧屏,成为台湾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面旗帜。论“旗手”,云林黄家是绝对绕不开的,这个家族是台湾布袋戏传承与复兴的关键力量。其中,又以金光布袋戏与霹雳布袋戏最具代表性。
△史艳文台湾布袋戏塑造得最成功的戏剧人物
金光的一炮走红得益于“史艳文”。史艳文是金光布袋戏“招牌剧”《云州大儒侠》里的主角。该剧讲述了一代儒将史艳文与苗疆战神藏镜人从一开始的敌对到携手抗倭的故事,人物性格鲜明,剧情跌宕起伏,将爱恨情仇忠孝节义演绎得淋漓尽致。
史艳文这一传奇英雄人物的塑造者正是布袋戏大师黄俊雄。早在野台戏(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表演布袋戏)时代,黄俊雄就很红。其父是有“通天教主”之称的一代宗师黄海岱,他创立的“五洲派”是全台布袋戏分支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得父亲的真传,黄俊雄早年表演的布袋戏,场场都是人气爆棚,火爆程度毫不亚于今天当红歌星的个唱,还有人在场外卖黄牛票。
然而,黄俊雄并不满足于此。在他看来,一个剧场就算再大观众也很有限。如果把布袋戏搬上电视,那观众数量就不可估量了。1970年,黄俊雄将黄海岱的代表作《忠孝节义传》改编成《云州大儒侠》,这是台湾乃至中国首部布袋戏电视剧。该剧甫一首播,就是现象级的,不仅创下了97%的收视率 “神话”,而且万人空巷,甚至有学生在试卷中回答“史艳文是明朝的民族英雄”。
无疑,史艳文是金光的符号,也是精气神所在。承其衣钵,黄立纲像父亲那样笃定地守望着“史艳文”,并创造性地融入说唱及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2011年,黄立纲续写的史艳文传奇《决战时刻》在台北大剧院上演,许多戏迷慕名而来,而且剧情极具感染力,不但赚足了戏迷的眼泪和掌声,连不懂闽南语的外国音乐人也被深深震撼到。
黄立纲循着祖辈的足迹,将流淌着中国文化血脉的金光布袋戏推向国际化。他要让不同时代的人都能看到不同时代的史艳文。
△霹雳布袋戏拍摄片场,运用了声光爆破、威亚等新科技?
与金光同宗同派的霹雳布袋戏更是积极地师古出新。自1988年《霹雳金光》首播至今的30多年时间里,“霹雳”系列共播出了2000多集。该系列由黄立纲同父异母的兄弟——黄强华、黄择文执掌。较之金光,霹雳走的路线更前卫。除运用威亚、声光爆破、电脑特效等科技手段外,还有机地融入了动漫、游戏等形象设计。同时,它还把触角延伸到了电影、游戏、文创、玩具、主题乐园等多个领域,为布袋戏注入了一股时尚活力与时代气息。2015年,霹雳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并将通常由闽南语演绎的布袋戏加入普通话配音,以期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让这一古老戏剧的文化血脉在两岸不断延续,不断发扬光大。
△台湾布袋戏的人偶创造性地融入了动漫元素
一如不改的乡音,布袋戏吟唱的是血浓于水的两岸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