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鼓楼
标题图1
刘祥金:乌山顶上“观天”人
2020-08-05 16:25 福州新闻网

  刘祥金正在检查观测设备。

  福州晚报记者 毛小春/文 石美祥/摄

  福州乌山顶上的福建省气象台观测科,由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和福州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组成。

  除了每年一次的气象开放日对公众开放外,这里平时很少有公众前来。省气象台观测科副科长刘祥金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默默与老天打交道,努力收集各种气象观测信息。

  昨天,记者采访了刘祥金,了解他几十年的“观天”生涯。

  与风斗

  台风天施放探空气球

  刘祥金告诉记者,乌山气候站于1934年7月建站,观测站于1952年10月建站。

  1986年,刘祥金从兰州气象学校毕业,进入省气象台观测科,成为气象观测员。

  对于气象观测,多数普通人的感觉是每天重复着同样内容。只有亲身参与的人才能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深感与天打交道的不易。

  2018年7月,强台风“玛莉亚”逼近福州沿海。7月10日晚,刘祥金和同事在观测站值守。11日5时许,刘祥金早早起床。他告诉记者,“玛莉亚”个小,刚好在登陆前,台风的强风圈影响了观测站7时15分探空气球的施放工作。

  “当时观测值班室的吊顶吱吱作响,屋顶的琉璃瓦都被吹掉,极大风速达36.7米/秒。在这种风速下,人在户外站都站不稳。”刘祥金说,“7时15分至20分之间,我们一定要把气球放出去,否则就会造成迟测,如果8时30分之前探空气球未能施放成功,就会造成气象资料缺测的严重后果。”

  记者了解到,刘祥金他们观测到的气象数据,不仅供中国气象部门使用,还要分享给世界气象组织。

  “我们在室内充好气球,选择背风的南门,抓住风速减弱的瞬间,开门、放球、操控雷达跟踪,几个人密切配合,成功施放了气球。”刘祥金笑着说,“刚放手的气球,不是像平时一样垂直上升,而是被风斜斜地吹出去,气球携带的探空仪差点打到地面上。”

  记者了解到,在台风天,施放探空气球的次数不减反增,由平时的3次增加到4次,每次施放都是对刘祥金和同事的一次考验。

  真刺激

  撑雨伞捡冰雹进行测量

  省气象台观测科,除了进行高空探测外,还要负责地面气象数据的观测。刘祥金说,地面观测也有地面观测的难处。

  在与记者交流时,他谈到了今年福州市区多次出现的雷雨冰雹天气。

  “下冰雹时,我们也要坚持观测,还要撑着雨伞到室外捡冰雹回来测量。”刘祥金这么一说,勾起了记者的兴趣。

  “我们要测量它们的直径和重量,记录下来。当时也没什么防护,就是撑着雨伞,如果被冰雹砸到一两下,会有点疼。”刘祥金憨厚地笑了笑说,遇到强对流天气时,捡冰雹只是个小插曲,重点还是要时常维护观测设备,确保它们正常运作。

  记者了解到,像蒸发器、辐射仪等观测设备,遇到强降水时,要倒掉过多的雨水,或进行人工加盖。“在这种天气里,我们总是往大雨里跑,衣服经常是湿了干、干了湿。”刘祥金说。

  30多年来,从观测员、副组长、组长、副科长,到现在负责科里的全面工作,他始终坚守着“细心、好学、担当”的信念。在过去自动设备稀少的年代,刘祥金8次因“250班无差错”被中国气象局授予“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

  进步了

  自动化设备越来越多

  刘祥金告诉记者,工作细心,是对观测人员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以前工作时,他感觉压力比较大,而现在随着自动化设备的逐步普及,工作强度明显减轻。

  记者了解到,从2005年起,刘祥金所在的观测科,自动化设备不断增多。

  “现在,地面观测已实现自动化,除了台风等特殊天气外,平时乌山顶上的观测站已不用人工值守,只需定时派人上去维护设备。”刘祥金说,气象现代化发展很快,高空观测下一步也将实现自动化,台风天里人工放气球的事,可能在不久后就会成为历史。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