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层党建的实践中, 漳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远亲不如近邻”理念,不断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模式,用有温度的党建工作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有机统筹、深度融合。
漏了三年水的墙 修好了
“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为问题的解决带来强有力的推手。”
“因为长期漏水,墙面的钢筋都露出来了,一直解决不了。”近日,黄先生踏入了西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跟工作人员诉起了苦。原来,黄先生是市区鑫荣花苑小区的业主,他家的卫生间一直被漏水的问题困扰,从楼上水管漏下来的水长年累月,打湿了墙面,连钢筋都暴露出来,影响了黄先生一家的日常生活,原本温馨的家,却成了令他头疼的“元凶”。
“不是没有想过要解决,但是找了物业也束手无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了解了黄先生的苦处,小区党支部负责人吴阿珍当即联系到了小区物业,共同到黄先生家查看漏水情况,随后,他们找到了位于黄先生家楼上的林先生家中,然而,林先生家的情况却让他们犯了难。原来,楼上的住户林先生家中比较困难,由于漏水情况较为严重,维修的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林先生无力支付。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三年了,再不解决,我的房子都住不了了。”了解了双方的难处,吴阿珍多次同物业一起上门,推动问题解决的进度。最终,为林先生牵线搭桥找到了维修单位,以较低的价格对房屋问题进行修缮。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将这个存在了三年的“疑难杂症”解决。
“在日常中,小区业委会、物业、社区之间的关系比较独立,常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小区党支部的建立,为矛盾带来了转变的良机。
“有了党支部,居民遇到了问题向我们反映,我们将业主、物业等多方力量整合起来,多方合力参与,拧成一股绳,将力量最大化,为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杜绝‘踢皮球’的现象。”吴阿珍告诉记者。
鑫荣花苑小区作为开放式小区,共有居民4600余名,小区党支部建立于2018年11月,自成立以来,遵循“接地气、近邻里”的工作思路,通过党建引领作用,让开放式小区从“靠社区管”转变为“自治共管”,让服务打通到最后一米。
“邻里”文化促和谐
“邻里节,让邻里情更好地串联了起来,让近邻更近了。”
另一边,在龙文区锦绣一方小区,对于“近邻”的理解与探索,则更近了一步。7月6日到10日,暑假刚刚起航,居住在锦绣一方小区的小朋友们便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夏令营活动,活动由锦绣小区党支部联合多方单位共同举办,让小朋友们能够在实践里得到学习和收获。
“想要拉近近邻之间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小区活动必不可少。”在锦绣小区党支部书记叶晋梅看来,小区多彩的活动是拉近邻里关系的最好机会。
锦绣一方居民小区总占地面积290亩,共有居民住宅64幢,入住居民3500余户,常住人口11000余人,与小区数量庞大的常住人口数对比的是,工作人员仅有7名。小区人口数量多、人员构成复杂,如何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合起来,让小区更加和谐,需要增强邻里之间的情感维系。
近日,由小区党支部牵头举办了“邻里节”,将小区内的业主拉到一起认识谈心,他们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职工,共同居住在小区里面,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畅聊生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我居住在这个小区三四年了,但是认识的朋友不多,平常想找人聊聊天也比较难,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和平常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们坐下来,话话家常,以后遇到什么问题,也希望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让小区建设得更好。”业主郑妙惠说道。
对于小区内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居民,小区党支部开展多种类型的活动,以小区内党群活动中心为场所依托,为居民开展了音乐班、四点半课堂等多种活动形式,由小区内热心的退休党员志愿作为老师开课,充分发挥小区内党员先锋作用,让党员力量渗透到小区服务的方方面面。
在另一边,借助科技平台,也让党员志愿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
遇到问题,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够将问题及时反映,在时限内得到反馈;需要志愿者参与的各项活动,通过在平台上发布招募,党员志愿者可以在手机平台上报名,以更快参与到活动中来,
近段时间以来,小区的党员志愿者装备上了一个“新式武器”日常在小区楼栋巡逻的时候,当发现问题,通过手机拍一拍,上传“智慧芳邻”公众平台,推送到小区后端,让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智慧芳邻”平台由龙文区步文街道牵头开发,以锦绣小区作为首个试点单位运行,在今年5月22日正式上线,根据小区管理的主要特点,开发了便民服务、一键通达、“志愿”大家庭、楼长在线、垃圾分类等六大终端及六大模块的功能,为小区管理探索一站式、互动式、零距离的便捷服务模式。
“发现了问题,用手机拍照,在平台上传,就能更快解决,方便多了。”在锦绣小区党支部书记叶晋梅的手机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居民、各个楼栋长通过手机上传的问题以及处理情况。“每个问题自上传以来就开始倒计时,超过时限就会特殊提醒。”
在新时代,互联网的力量为小区服务精细化、智慧化带来了更多可能,也成为了“党建+互联网”模式的新里程。
沉甸甸的“记账本”
人人都知道,退休党员老刘有三本厚厚的“记账本”,每逢出门,他总会带着,本子封皮泛黄,还有着常年翻阅的褶皱,这些记账本,记的不是别的账,而是府前世家小区居民们的一桩桩“账”。
老党员刘进加居住的小区位于漳浦县绥安镇绥南社区,这个位于县城区核心地段的小区共有居住人口1100余人,刘进加是小区的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小区群众的“知心人”。小区的居民,有什么大事小情,都会第一时间找他反应,他也第一时间上门解决,每解决一桩问题,他就记录到自己的记事本中,积年累月,他的“记账本”已经用到了第三本。
“既然成为了小区党支部的一员,又是党员楼栋长,我就有责任和义务为我负责的小区居民们排忧解难。”在自己负责的楼栋,刘进加记住了每一个居民的联系方式,他的日常,就是到小区各处串门,了解各家各户的情况,有什么困难或者纠纷,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现在的单元楼大家独门独户,和以前村里不一样了,门一关,门外的情况都不了解,不清楚,要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让他们建立联系。”
府前世家小区党支部委员会共有5名成员,由居住在小区的党员业主担任,分任各个楼栋的楼栋长,负责小区日常的工作。在党组织的推进下,阅览室、活动室、四点半课堂、儿童乐园在小区内慢慢出现,相比以前楼下的草坪和步道,增添了更多可供居民互动的活动场所,为拉近邻里之间关系创造了多种功能,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近邻’重点在人,关键在党。小区党组织的建设,是‘近邻’模式推广的传话筒,是邻里关系维系的纽带。漳州市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小区,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真正落到实处,推动‘近邻’党建由点到面,传递到各个小区,走进千家万户,让‘陌邻’成‘睦邻’,成为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推手”,漳州市委组织部许建华部委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