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情系中华,忠义报国——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获奖的闽籍专家王忠义
2020-08-18 15:09 闽声公众号

在福建侨界,说起美国福州同乡联合总会总会长王忠义,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他不仅是一位知名侨领与商界精英,更是一位充满忠义报国情怀并享誉海内外的古建筑专家。

 △王忠义设计的长乐漳港“显应宫”效果图

 倾注古建筑保护  荣获联合国奖章

1952年,王忠义出生在一个古建筑修复世家,从小就在浓厚的古建筑文化氛围的熏陶中长大的他,在骨子里萌发出了对中国古建筑刻骨铭心的热爱。小时侯他常常跟随长辈们在民间从事雕塑、修庙等施工,逐渐精通各类古建筑的建造技术。16岁时,他就跟随父亲进入建筑公司学习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对各种修缮工程了如指掌。26岁时,青出于蓝的王忠义竟然设计出福州第一座民族风格的建筑——华香楼,一炮打响的他广受大众赞誉,也由此一跃成为“福州古建筑设计的权威大师”。

1980年,王忠义前往北京大学古建筑文物保护专业进修,并拜师中国古建筑文物泰斗罗哲文教授,此后他的古建筑修复、设计专业能力飞速提升,他的视野也更加开阔,雄才大略的他开始放眼关注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工作。

1985年,王忠义毅然告别家乡出国发展,以东南亚为起点,先后在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新加坡东艺建筑设计工程公司、新加坡新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并在马来西亚成立“马来西亚帝益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马来西亚东艺古建筑设计工程公司”等。公司业务囊括古建勘察、文物考证、复原保护、艺术雕塑、工程监理和技术培训等,聘请罗哲文等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和民间名师巧匠组成古建筑专业保护技术队伍,为海内外古建筑文物保护起了重大作用。

同年,还在福州成立了福建省第一家从事古建筑文物保护的专业机构“福建省古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和“福建东方艺术建筑设计工程公司”;上世纪90年代末在家乡长乐创办了专门研究仿古构件等新型建筑材料公司“福建新国际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防火、防虫、防潮、防老化等传统材料问题,为古建筑的建造和修复工程提高了优质的质量,节省大量资源及建筑成本,在古建筑文物保护提高古建筑寿命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作为古建筑修复和保护的从业者,王忠义修复的古建筑多不胜数,但最让他毕生难忘的,也是社会影响较大的古建筑文物保护事件,却要属长乐的“显应宫”和新加坡的“天福宫”。

△新加坡天福宫鸟瞰景观

长乐“显应宫”始建于宋代,原为漳港仙岐村民1992年建房开基时偶然发现了原来该村传说中的“大王宫”。

村民将挖出的56尊神像、陶瓷器具和残缺不全的匾额等,用简单搭盖的棚子,堆放满地,由于是神庙,政府官员无人敢介入。一个多月后,在当地群众无助之际,恰好回乡探亲的王忠义得知此事后,当即建议当地政府领导采取有关保护措施,并紧急向时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的罗哲文、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国家建设部文保专家郑孝燮等汇报此事,邀请文物专家莅临长乐实地考察,才证实是被海啸淹没700多年大神庙的“显应宫”。

在王忠义的积极呼吁和多方努力下,长乐“显应宫”获得海内外华侨的广泛关注,并在东南亚所有新闻媒体大幅刊登千年文物出土的消息,神奇的景象相片轰动全东南亚,显应宫每日幕名而来的捐款者一天比一天增多,收到大量重建捐款,而获得成功的重建,王忠义从规划、设计、施工一手抓,出钱出力至工程圆满成功。富丽堂皇的显应宫渗透王忠义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如今,长乐“显应宫”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加坡发展部长陈晓朋为王忠义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牌

△王忠义与新加坡总统纳丹在天福宫

新加坡“天福宫”的修复更是王忠义此生最令其骄傲的一个工程:1999年他在修复新加坡最古老、最重要的国家文物“天福宫”时,意外发现了价值连城的“光绪皇帝亲笔御书”,王忠义没有为此动生贪念,而是毅然把此宝物公诸于世,现存于新加坡历史博物馆,成为亚洲珍藏最珍贵的中国皇帝墨宝真迹。王忠义获得国际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天福宫”复原修复的精心设计和精湛的修缮技术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和肯定。

因此,王忠义于2001年荣获“新加坡总统与政府”奖章,新加坡“设计师协会”奖章,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章。

△王忠义为新加坡设计雕刻的“中国历史名人”雕像受到总理吴作栋的高度评价

△王忠义在天福宫发现密藏130多年光绪皇帝亲笔御书

在海外创业生涯中,王忠义召集大批中国专家和技师前往世界各地修复保护所在国的古建筑与文物,让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各地重现往日风采。

当今世界上最高的群体雕塑——新加坡海滨公园“中国历史名人雕像”、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雕刻群——光明山“普觉寺万佛塔”的万尊佛像,马来西亚最古老的的神庙“柔佛古庙”、槟城最著名的神坛“天公坛”,泰国的“中国城”、巴西的“观音庙”……这些在海外备受赞誉的古建筑与艺术工程均是由王忠义设计建造和修复保护而成的。

 发掘开闽文化  传承闽王精神

王忠义出生于长乐潭头镇菊潭村,全村人都是王审知后裔,作为其中的一员,他深感自豪。“王审知治理下的八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文化蜚声四海。且他在纷乱年代却坚守着‘宁当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的原则,有着博大胸怀和过人智慧,深刻影响着福建历史进程。”谈起王审知的个人功绩和历史评价,身为“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会长的王忠义脸上满溢着敬仰之情。他说,王审知三兄弟从中原河南固始带99姓氏近万名将士,拜剑开疆、一统八闽。

王审知是开发和建设福建的重要功臣,在他手上两扩福州城,形成了至今所看到的包括“三坊七巷”在内、以“三山两塔”为特点的城市布局;他是闽文化的奠基者和播种者,他积极传播中原文明,教化黎民,更重要的是,王审知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通商,他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河,为福建经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注入巨大活力。给后代人留下宝贵的海丝文化和海洋文明遗产,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六次从长乐起航,王审知的后裔王景弘曾五次随郑和下西洋,当郑和病故后,王景弘圆满完成了第八次下西洋之壮举(也是最后的海丝之行),至今显应宫的神像中有一尊“巡海大臣”就是为纪念王景弘而雕塑的。

王忠义与老师罗哲文在研讨福州“三坊七巷”修复方案报告

王忠义介绍,早在王审知时代,就在长乐黄岐澳(赐号甘棠港)开辟海上通商的对外贸易港口,长乐自古有造大船技术,甘棠港就是一个避风港,两岸又是海外贸易货物储仓和聚散地。古代的甘棠街(今金峰镇)就以万国商贸市场著称,因此,长乐甘棠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

△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长乐甘棠港

王忠义觉得作为闽王后裔,应该将王审知在福建的历史挖掘出来,让开闽文化流芳百世。2013年,他发起成立了“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填补了福州市研究闽王文化的空白,受到省、市政府和史研机构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重视。

此后,在王忠义倡导下,该会每年都举办闽王王审知春祭大典(清明节前后)、王审知入主福州纪念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纪念八闽人祖王审知诞辰(农历九月初八)等纪念闽王王审知的信俗活动,王忠义表示,缅怀王审知开发福建、开启海上丝绸之路所创下的丰功伟业,成为海内外闽籍宗亲传承闽王文化、敦亲睦族、寻根问祖、联谊交流的重要平台。

福州,是闽王王审知开疆拓土、保境惠民、拒独维统的万古传颂之地。他留下的开闽文化遗产,极大地充实、丰富、拓展了“闽都文化”,千百年来开闽王信俗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从中原带到福建的99姓氏将士后裔从福州延伸至八闽大地,至今已传播世界五大洲。

苦心搜藏国宝   力促文物回归

王忠义自出国创业几十年来,就特别留意搜寻与海丝文化和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历史古迹和文物。王忠义闲暇之余最大的乐趣就是深入当地原住民居住地,与当地古董商结交,千方百计收集古董文物和外销瓷以及流落当地的中国文物。

至今,王忠义回归的海丝瓷器及其他文物已达500多件,将其千余平方的收藏馆填得琳琅满目。虽然不少专家称其收藏价值不菲,但王忠义最大的心愿却是在福州建立一个大型“华侨文物收藏馆”,届时他将把自己全部的收藏品捐赠出去,从而抛砖引玉地带动更多的福州十邑华侨与华商们将在海外收藏的海丝文物和中国古董回归捐赠祖国,作为研究华侨历史和海丝文化的实物例证是具有重大意义和文化价值的。

王忠义表示,“作为一名海外华侨,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在实践‘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闽都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