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莆田>本地新闻
标题图
城厢:“六进”巡回宣讲 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米”
2020-09-29 16:05 福建日报新福建App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9月29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林云景 文/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整个学习、生活、奋斗之中……”28日下午,莆田文献中学大礼堂内座无虚席,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讲台上,城厢区关工委副主任、报告团团长郭景国的动情讲述,深深打动了现场听众。当天,城厢区关工委还举行了思政课“六进”活动启动仪式,这是第一场专题报告会。

       近年来,城厢区关工委找准着力点,积极探索思政课建设,做活“思政育人”这篇大文章,努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多种多样的教学创新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使思政课变得“有意思”,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第一、第二课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米”。

讲好信仰的故事

      今年74岁的郭景国是原莆田文献中学副校长。退休后,郭景国继续发挥余热,成为城厢区关工委报告团团长,如今已整整14年。他热衷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立了莆田市第一个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义务咨询室,创办了莆田市首个社区未成年人模拟法庭。这些年来,郭景国活跃在大中小学的讲台上,还深入社区、乡村、企业为孩子们做过300余场报告。

       回忆起与报告团相伴的人生,郭景国说,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初心的力量:“上思政课是我最大的快乐,这颗‘初心’就像一粒种子,牢牢地扎根在心里,是我这些年来不断学习、研究、实践的最原始动力……”

      勤恳耕耘,也为郭景国赢得了不少荣誉和点赞。郭景国连续两届被评为福建省关工委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福建省道德模范、全国关工委先进个人、全国传承好家风人物,2016年又上了“福建好人榜”;他的家庭还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

       让像郭景国这样有信仰的人讲好信仰的故事,是城厢区关工委开展巡回宣讲的一个缩影。为了让青少年能将枯燥乏味的东西听进去,讲师们下了不少功夫,并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经验:把虚道理讲实,把深道理讲浅,把老道理讲新,把大道理讲活。他们善于把难以理解的道理变成大众化的鲜活语言,而且还把“讲道理”和“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让报告内容入脑入耳入心。

      目前,城厢区关工委已筛选确定《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莆田历史文化名人》《我的抗疫经历》等宣讲题目40多个。年底前,计划开展进机关讲理论、进校园讲文化、进社区讲法治、进农村讲政策、进企业讲形势、进家庭讲故事等“六进”宣讲活动100场。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当年建设东圳水库时,在缺乏大型机器的背景下,只花了两年不到时间就竣工,而且大坝的质量含金量十足……”不久前,城厢区关工委将思政课堂搬到了东圳水库纪念馆。

       东圳水库纪念馆内有许多修建水库时的老照片,记录了水库修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陈列着建坝时用到的石夯、脚钳、木滑轮等工具,再现了当年物资匮乏时代工人们用简陋的工具创造出奇迹的劳动场面。“看着这些老照片,简陋的工具以及民工们你追我赶的场景,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感动……”回忆起这次研学经历,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林欣怡说,看了很受启发,也长了见识。

       思政课到底该怎么教、如何学?这成为城厢区关工委讲师们的研究课题。在他们看来,让理论从“本本”里走出来,关键要融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在东圳水库纪念馆寻找“东圳精神”、在木兰溪湖畔讲述关于木兰溪蜕变的故事、在革命老区常太镇马院村“还原”闽中游击战争的峥嵘岁月……近年来,城厢区关工委通过与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等单位合作共建,挖掘红色资源,丰富思政载体,带领学生走进红色遗址,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据悉,目前,城厢区关工委共推荐评选省、市级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5个,对接培育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4个,主动融入8家“党建+”邻里中心建设。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如今,在城厢区,“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现象已蔚然成风。宣讲员们带着信仰的力量宣传党的新思想新理念,用小切口、身边事呈现大主题、大道理,在青少年中引发共情共鸣。他们既是新思想新理念的“忠实粉丝”,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